音樂對人類的生活與健康有著鮮為人知的影響,
關鍵就在聲音的頻率與振動,
而音頻的標準音高向來爭議不少,
來親耳聆聽,屬於你的完美之音吧!
在人耳能聽到的音頻範圍中,類似一個波峰,從低沉到高亢,再到尖細。
每個人能聽到的範圍略有不同,同時聆聽起來最舒適的頻率也不同,
但你可能不知道,人耳能聽到的音頻之中,有個被萬中選一的標準之音。
當你去聆聽一場管弦樂團演出,在開始演出前,團員們會進行試音的動作,此時會由雙簧管吹個基準音 A,然後讓其它樂器依此調音,這個基準音 A 的音頻為 440Hz。
A=440Hz,是國際標準組織(ISO)於 1953 年發布的標準音高,自此之後大多數的樂器、甚至是音樂教學都以此為出發點進行設計。
其實在此之前,標準音高並沒有統一標準,像是在巴洛克時期的古典樂作品,大多採用較低的音頻,其中歌劇大師威爾第(Giuseppe Verdic)更是推崇 432Hz,認為以此為標準音才能完美展現其歌劇的魅力,另外像是巴哈、貝多芬與莫札特等人,也都多採用較低音頻的標準音進行創作。
因此,當 ISO 決定要將標準音高定為 440Hz 時,引發了不少爭議,有一派的人認為延續過往古典音樂的傳統,採用 432Hz 才是最自然和諧的標準音高,而 440Hz 較為尖銳、飽和的頻率,會造成人們的激進情緒與心情不悅,進而導致身體產生疾病。甚至有陰謀論指出,440Hz 是當時德國在納粹時期,為了透過高音頻使人在潛意識裡更加服從,下令將 440Hz 訂為標準。
在我們理出一個結論前,要先請各位看一段視頻,讓大家親耳聆聽 432Hz 與 440Hz 的差別:
聽完之後,你喜歡哪一個頻率呢?
事實上,432Hz 與 440Hz 的優劣,無論是在學理上、心理學上都無定論。
兩個音頻各有各的特色與優點,光從聽覺上進行判斷,432Hz 聽起來較為溫暖、較能觸動人心;440Hz 則聽起來較為響亮、較能吸引注意力。
從音頻震動的水結晶圖來看,兩者震動模式略有差異,有一些研究指出,432Hz 與大自然中所有的能量運動頻率較為一致,因而更能讓人感到心情放鬆與平靜。不過,每個人能接受的音頻範圍本來就不同,得到的感受也不同,很難藉此評判優劣。
(本圖截至:https://nexusnewsfeed.com/article/consciousness/what-the-432-hz-miracle-tone-sounds-like-listen-a-healing-frequency-to-raise-your-vibration/)
聲音,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卻經常被忽略。
聲音不重要嗎?
在《 The Secrets of Sound Healing 》一書中,作者強納森.高曼(Jonathan Goldman)研究指出,從古代的埃及人、澳洲的原住民、非洲的不同部落,到美洲的印地安人,都有「聲音創造世界」的神話傳說。
印度有句諺語說:「世界是聲音。」
頂尖物理科學家加來道雄曾說:「每樣事物都是音樂。」
現代物理學家也已經告訴我們:世界其實是由以不同速率在振動的細弦所組成。
可惜人類的聽力很差,一般大約只能聽到從 16 赫茲到 2 萬赫茲之間的聲音。
而詹尼博士的研究,不僅把無形變有形,讓我們得以看到聲音的模樣,帶來全新的視覺震撼,更值得探索的是,世界既然充滿了聲波(振動),聽不到的「超音波」不知還有多少,更別說還有各種有機和無機的物體所發出的聲音,例如,宇宙的聲音。
ISO 之所以將 440Hz 定為標準音高,與其說 440Hz 是最完美的音頻,不如說它僅是代表當時音樂趨勢下的一個指標,或是當時音樂權威國家的喜好標準,就像 1900 年之前,音樂圈以古典樂曲為主,因而音樂家更偏好採用 432Hz。
440Hz 雖然是目前公認的標準音高,但卻不一定是屬於你的完美之音。
完美之音沒有標準,而是取決於每個人對聲音的認識與喜好。
最後,我們挑選了兩首轉換為 432Hz 的樂曲跟大家分享,大家不妨去跟原曲進行比對,或許你也會有全新的感受!
韋瓦第的《四季》小提琴協奏曲-冬:
約翰藍儂的《imagine》:
但音流學這個技術有什麼用呢?
曾有海洋動物學家利用海豚的聲納轉化為圖像,發現了海豚的語言正在不斷增加,未來音流學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動物的溝通方式。
而在醫療和教育方面,也有人開始在做研究,而且已經得到很多不可思議、卻經過科學實證的神奇效果!
聲音的新世界,藏著無窮奧妙,正等著人類去探索。那就跟著我們一起來吧!
更多聲音與生活的秘密與體驗,請和朋友分享並一起加入
WECHAT公眾號輸入:声活美学研究室
使用桌機閱讀可掃此QRCODE
文章封面來源: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
Copyright © 2018 陳宏遠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