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多前,

台灣大學戴桓青教授的團隊

歷史性地揭開了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

音色動聽300年的秘密!

獨家專訪戴桓青,

給你想像不到的答案

近 300 年來,由義大利北部克里蒙納(Cremona)生產的提琴,尤其是 安東尼.史特拉底瓦里(Antonio Stradivari)和 朱塞佩.瓜奈里(Giuseppe Guarneri,或稱耶穌.瓜奈里)及其家族所製作的琴,至今依然為世界頂尖小提琴的代名詞。

這兩大琴師在 17 世紀末、18 世紀初製作的小提琴,不論後人怎樣研究、模仿、製作,或者分析其塗漆的成分或塗層技巧,仍始終無法超越這些古琴的音色水準,也成為樂器史上最傳奇的秘密之一。

【戴桓青 簡介】

 🎻 國際矚目的發現

然而,2016 年 12 月 19 日,權威的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,刊載了一篇由台灣大學化學系戴桓青教授發表的論文,這篇名為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的楓木和現代樂器木材間的化學差異》(Che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Stradivari’s maple and modern tonewood),可能解開了古董小提琴音色動聽的秘密。

其實戴桓青主要研究領域是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神經化學,但由於他本身愛玩音響,也是古典音樂發燒友,在因緣際會下開始研究小提琴。他結合自己的化學分析專長、歷史考據及聲音測量,解開了古董名琴的秘密。

經過他和團隊的實驗分析所得出的發現,不但受國際學術認證肯定,也受到各大國際媒體如《紐約時報》與倫敦《泰晤士報》的報導關注。

🎻 與奇美博物館的合作

小提琴的聲音振動特徵,主要由雲杉材質的前板,和楓木材質的後板所決定。德州農工大學的退休教授 納吉瓦里(Joseph Nagyvary)曾經發表兩篇研究論文,指出史特拉底瓦里與瓜奈里小提琴中的楓木曾經過化學處理,是最早提出古琴的秘密可能蘊藏於木材中的人。

2002 年,戴桓青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時,就已聽說納吉瓦里教授的研究;2006 年,戴桓青到德州拜訪納吉瓦里,之後承續其研究,開始踏上這條沒人走過的路。

在名琴收藏獨步全球的台灣奇美博物館的協助下,戴桓青總共分析了4把史特拉底瓦里與1把瓜奈里名琴的木材。這些木材都是在修復小提琴時所移除的,由戴桓青從世界各地輾轉蒐集而來,其中一個樣品來自於奇美博物館。

🎻 發現1:木頭中含鋁、鈣、銅等元素

戴桓青發現,名琴的木頭原料經過特殊的化學處理,成分包括鋁、鈉、鉀、鈣、銅、鋅等元素。由於當時已經有一些煉金術,人們也經常會使用明礬、硼砂、硫酸鋅和硫酸銅。像鋁,可能來自於明礬;銅和鋅來自硫酸銅和硫酸鋅;硼來自於硼砂;鈉可能就來自食鹽;鉀元素則可能來自草灰水溶液。

研究團隊推測,當時用礦物質處理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木材的保存,如防蟲或防腐。而銅、鋅、硼,可以抑制黴菌、蛀蟲的生長;氯化鈉可以調控木頭的濕度,避免在冬天時收縮、乾裂,古代其實很多木材都會用鹽來處理。而當時人們處理木材的方法,可能是浸泡或塗抹。

戴桓青認為,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的迷人音色,關鍵可能就是其木材經過特殊的礦物處理。當時每種成分可能有不同的用處,但也許經過十年、百年、幾百年後,人們才發現它們對聲音有一些微妙的影響。

研究樹木的田納西大學葛李斯諾梅耶(Henri Grissino-Mayor)指出,現代製琴師都不曾這樣處理小提琴的原木,戴桓青的論文是首見相關理論,頗具說服力。

可惜的是,人們目前無法考證,當年的製琴師們,是否預知化學處理會對琴的音色產生什麼效果,或只是偶然的巧合。

🎻 發現2:古琴木材水份低了25%

納吉瓦里曾指出,提琴的水份愈少,音色愈出色。而戴桓青的研究發現,古董小提琴木材所含的水份,比現代小提琴少 25%。原因可能是楓木中有一種叫「半纖維素」的成分,已經因年歲久遠而分解,這是木材自然老化的現象,也使得它會自然吸收水氣。

戴桓青解釋,樹木的細胞壁中有三種主要纖維:纖維素、半纖維素和木質素。其中半纖維素的吸水力最強,所以其分解會導致木材比較不會吸收濕氣。

🎻 發現3:楓木分子可能受長期震動影響

研究團隊還發現,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樣本加熱氧化時,有異常現象反應。

戴桓青說明,任何木材拿去燃燒,都會出現兩個波峰,因為木頭的纖維分子經常是互相鎖在一起的。但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卻會呈現三個波峰,表示細胞壁的三種纖維分子是分開燃燒的。

但只有在小提琴看到這個現象,大提琴則沒有,雖然當初這些木材都同樣做過化學處理。

對此,戴桓青團隊認為最合理解釋是,大提琴是低頻震動 300 年,小提琴是高頻震動 300 年;而高頻震動比較可能造成木材分子的重新排列。

儘管我們已經揭開了木頭材料的部分秘密,然而,當時確實的配方跟程序仍不得而知,它將需要大量的實驗去找出答案。但即使找到了答案,木材的老化過程所帶來的變化,以及是否去演奏它、震動它,卻需要百年時間的驗證,來看出這些因素對音色的影響。

化學處裡、老化分解與長期振動,三個要素交互作用,其綜合效應非常複雜,我們理解的還不多。戴桓青說,即使 100 年前所製作的琴,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達到史特拉底瓦里的音色效果,所以當時的製琴師,一定有一些他特殊的知識和技巧,而我們可能還沒有掌握到。這或許可以解釋過去 100 年來,無論使用什麼方法,都難以複製出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的音色。

但是很明顯的,史特拉底瓦里的楓木與現代楓木,在化學成份與特性上有許多顯著不同之處。

然而,目前的研究只涵蓋了歷史名琴的楓木,可是由雲杉所製成的前板,對於音色影響其實更大,臺大與奇美博物館的團隊已經對於雲杉展開研究,未來會不會發現更多的秘密,值得期待。

♩【聲活美學貼士】♩

圖片來源:http://thedevilsviolin-artjohnson.blogspot.com/2014/09/the-lady-blunt-stradivarius.html

這把由安東尼.史特拉底瓦里(Antonio Stradivari)於 1721 年製作的小提琴「布朗特女士」(Lady Blunt),在 2011 年 6 月 20 日,以 1590 萬美元賣出,目前為世界拍賣紀錄第二貴的樂器。

更多聲音與生活的秘密與體驗,請和朋友分享並一起加入 

 WECHAT公眾號輸入声活美学研究室

      使用桌機閱讀可掃此QRCODE

文章資料來源:

台灣大學官方網站及臉書